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2013
电影时长:84分钟
导演:Bo Landin / Sterling
主演:贝聿铭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是Sterling Van Wagenen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偶然间看见《贝聿铭的光影传奇》,感觉很有启发,虽然之前孤陋寡闻并不是非常的了解贝聿铭(I.M.Pei),但是看完之后顿时尊敬加敬佩。作为建筑界的建筑大师,其中很多观点应该是可以启发IT界的工程师的。毕竟软件工程发展只有去区区几十年,很多概念和方法论都是从建筑界借用的。
贝聿铭曾说“喜欢了解,阅读地方史。了解东方,因为来自东方”。东方对于贝聿铭来说就是根源,而会认识西方是因为贝聿铭曾经在西方受教育,受那里的滋养。他充满热情,因为他想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了解那里。
想要在一个地方住一栋建筑,就必须了解那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如何思考宗教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仅仅这个点贝老就用六个月打了个初稿,书籍与实地考察,采访与用手触摸,建模与施工中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我觉得这和地理学的认知方式很是相似 以及,贝老提出阳光与几何的观点很有意思,现在想想伊斯兰教的文化扩散确实是沿着世界阳光带与沙漠区进行传播的,这个话题好像值得深挖。
伊斯兰博物馆的建成得益于建筑师,工程师,室内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承包商,工人各方面的全力以赴.就像贝聿铭说过的,
贝聿铭的严格要求逼得施工方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但他也是个实际的人,在了解情况后,当变数太多无法达到实际要求时,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让步。纯粹的图形,简洁,阳光,流水,伊斯兰文化 这些因素共同 孕育了这座 "身着阿拉伯长袍,蒙着面纱的女子" 。伊斯兰博物馆落成之际,贝老已经92岁了,他一生追求在世界各地设计建筑,感兴趣于各地文化与历史,对知识充满前所未有的好奇。最后他说到,我现在已经92岁了,已经不对未来报什么期待了,可能也做不了什么大工程了。也许这是最伤心的事。不过,好在我已经做得够多了。 谈吐间他眼神中散发的神采,熠熠生辉的面庞,幽默随和的畅谈,倒让我觉得颇受鼓舞。他已经做得够好了。
在别人的眼中,他是这样的。
他是个乐观的人,总是面带微笑。无论情况有多糟糕,他都乐观自信,精力充沛……他还能用微笑和活力,带动你跟着他一路向前,很有魅力。” 榭卡玛亚萨与贝聿铭会面的时候也曾说“跟贝先生这一路走来我深受启发,因为他非常好奇,总有新话题可聊,而我希望我自己到了他那个年纪。也还能对生活充满好奇,还能对知识充满向往,不断地寻找新鲜事物作为灵感。足以看出贝老先生不管是对于建筑类还是生活都抱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对任何事情还保有着好奇 但纪录片里都会很少提及设计细节 全是围绕设计师本人和轻微理念 一直喜欢宗教的神秘 但没注意到伊斯兰教的建筑 才发现原来这么美。92岁的人有着30岁人的激情活力和90岁人的通达阅历。从贝聿铭大师的谈话中,他知道自己剩余的时间不多了,他的人生是无悔的,他的一生都在贯彻他所认识的建筑学,所以他说,他不应该感到难过,他没法做的更好了。真心佩服先生的热情和使命感!
博物馆临海而建,白色的外墙,蓝色的海面,馆前绿色的棕榈树共同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博物馆共分五层,第一层为纪念品商店和餐厅,可以一边享用简餐一边通过大厅的玻璃窗欣赏多哈海景。第二层以上是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区,藏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文物,涵盖 的范围包括了中东、非洲甚至中国。其中,第二层的展览以专题排布,第三层的展览以时间线布置,第四层和第五层则多为临时性展览。
博物馆内部装饰风格有着鲜明的伊斯兰特点,在藏品布置上也颇有新意,利用了灯光的明暗效果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美感。多哈常年气温较高,博物馆里则较为凉爽且有大量的休息区域,因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在此处,欣赏伊斯兰艺术与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放缓旅途的步伐。
建筑与艺术、与文化如何融合,这就是例证;从大师的作品中,对结构有了一些新认识。